暴露在被挑战者的火力下,挑战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AMD现在受到英特尔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七月中旬,标准普尔评级(Standard and Poors Rating)公司将AMD的信用等级调低,并警告如果AMD不能很好扭转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且稳定和增加现金流,那么在2008年初AMD的债务评级将会更低。
S&P公司分析师Bruce Hyman表示“AMD现在面对非常大的挑战,公司必须将现在极低的利润率拉高到较高的水平,并且要在技术存在差距时稳定现金流。”此时,AMD的盈收状况是,“AMD第2季度出现6亿美金现金流损失,截止2007年6月30日,公司的现金余额为16亿美金,负债58亿美金。”
显然,AMD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三十多年来,作为英特尔的挑战者,AMD仍然在英特尔的阴影下寻找光明。多核之机
其实,前两年还是AMD近几年来最好的光景;好光景的诞生从AMD把握双核的机会开始。
计算机行业总是不停地朝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发展,处理器从单核发展到双核,再从双核发展到多核,这成为行业转变的契机。AMD把握了这个契机,准确地说,是英特尔的失误给AMD提供了翻身的机会。
在32位处理器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后,英特尔又谋求在64位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花费了巨额资金,英特尔在2002年开发出了不兼容32位的64位安腾处理器,以期从IBM、Sun、HP等下游厂商占得更大份额。但安腾处理器太超前了,既不能兼容已经广泛应用的32位系统,英特尔又不能拿出更多适合于安腾系统的应用软件,10年心血凝结的安腾反成了英特尔的苦难。
AMD乘虚而入,2003年4月推出与32位兼容的64位处理器(即双核处理器)皓龙。皓龙处理器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让英特尔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措手不及:AMD在2005年率先推出针对服务器、工作站和台式机的双核处理器,后来又率先推出了64位双核移动计算技术。
这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一些PC厂商成为AMD的合作伙伴,比如中国的联想、清华紫光、同方、方正,HP、IBM、DELL、SUN等全球计算机制造商也选择了AMD处理器。
在市场调研机构CurrentAnalysis公布的美国市场2005年9月份处理器市场数据中,AMD以52%的市场占有率一举超越了英特尔的46%。据报道,这是AMD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整月的销量上超过英特尔。而据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显示,在市场占有率方面,2005年AMD从英特尔手中夺走了5.3%的市场份额。
然而,AMD并未能把占先的优势持续多久。产能与工艺成为AMD的短板:产能不足让供货时断时续,主板厂商为此苦恼不堪;英特尔的65纳米技术早已成熟,已经向更先进的45纳米挺进,而AMD还停留在90纳米的工艺阶段。在暂时的技术领先后,为了不影响利润极高的高端桌面处理器速龙的销售,AMD延迟了后续产品的发布;AMD的双核产品不再突出性价比,开始偏向高端应用,其最高端产品的价格甚至比英特尔最贵的产品还要高。
AMD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马上成为英特尔全面反击的契机。十几年来,英特尔通过控制各厂商的产品数量、推出档期和价格,把没有核心技术的厂商操纵得得心应手,要反击AMD,英特尔已经在服务器的产品、技术、市场、渠道等诸多方面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作为最核心环节的产品技术部分,英特尔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反转:首先是在去年7月成功地向市场推出了采用酷睿架构的新处理器,其次是先于AMD向市场推出了四核处理器。虽然英特尔的四核只是将两块双核处理器打包而成,但AMD真正意义的四核处理器“巴塞罗娜”要在今年八月才推出。技术暂时领先加上不惜部分毛利润下调产品价格,英特尔使AMD陷入了困境当中——被迫通过拼命地下调双核处理器的售价来抵挡英特尔四核处理器的攻势。
不久前,英特尔刚刚对台式机和笔记本处理器进行了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达到了50%。虽然价格战让AMD很受伤,但AMD为保住市场份额还是不得不应战。据称,AMD将在8月26日将皓龙系列处理器降价,最高降幅为33%。而在AMD于8月份推出四核处理器巴塞罗娜后,高端市场又将成为双方角力的焦点。 CurrentAnalysisWest的统计显示,英特尔在今年第二季度占据了美国零售PC市场64.7%的处理器市场份额,而该公司去年同期的份额仅仅只有45.2%。在笔记本电脑市场,英特尔的份额高达70%,而AMD仅仅只有30%左右。
“追跑”,“苦日子”开始
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个天赐良机,把握了,结果在英特尔的反击下自己反而陷入困境,AMD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苦?
其实,在受到英特尔的正视和重视之前,AMD的发展是很通畅的。
同为半导体产品制造公司,成立于1969年的AMD,创办初期主要为其他公司设计、制造产品。英特尔在1971年开发出第一款微处理器,奠定了自己在半导体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此后,AMD开始为英特尔代工生产做微处理器,一直心甘情愿地蛰伏于英特尔身后,因为它已经看到了机遇。1984年,主要依靠处理器代工业务的AMD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
野心由此而起,AMD开始了从产业中下游的代工者向产业上游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者转变。暗地里,通过为英特尔代工扩大自己在IT行业的影响,AMD拉拢了很多与英特尔处在不同领域但是都互有忌惮的大型厂商,如IBM、显卡芯片的nVidia、通讯芯片业的摩托罗拉。向不同产业芯片代工的延伸,掩盖了AMD的图谋。另一方面,AMD也将代工业务分包出去,转而成为代工业务的管理者,并开始拥有一定的芯片设计能力。从后台到半后台,再到前台,AMD一步步逼近英特尔,甚至在一则广告中挑衅地将AMD当作美国硅谷的中心,而英特尔只能靠边站。
挑战者在未受到被挑战者重视时,柔弱的身姿得到变得强壮的时机。不幸的是,AMD的挑衅广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被刺激的英特尔岂能不察觉?被挑战的英特尔,只用一招就将代工厂商挡在了英特尔品牌大门之外一配合奔腾芯片推出“英特尔Inside”,给每台应用奔腾芯片的电脑烙上英特尔的印。
不能再靠仿制谋生,AMD别无选择——从此只有“追跑”英特尔,要么成功赶超,要么永远生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下。
围绕双方的核心业务——芯片设计,AMD的追跑开始了。1991年,AMD推出了它的386处理器